昆山飞米粒心理股票融资年利率
上周见了位老同学,她女儿正念高二,突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,三天没出来。
“从小到大从没让我操过心,” 老同学红着眼圈说,“别家孩子哭闹要玩具,她会主动说‘妈妈赚钱辛苦,我不要’;考试砸了自己躲在被子里哭,第二天照样早起背书;就连选文理,明明喜欢画画,却跟我说‘你说选理科好,我就选理科’。”
可就是这样一个 “教科书式的乖孩子”,在十八岁这年,用最激烈的方式爆发了 —— 书桌上摊着抗抑郁的药,日记本里写满 “活着好没意思”。
我们总以为 “乖” 是省心,却没看见那些藏在 “懂事” 背后的褶皱:
小学时被表哥抢了画笔,明明委屈得发抖,却因为妈妈一句 “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”,硬生生把眼泪憋回去;
初中竞选班干部,明明很想试试,却怕 “太出风头让老师觉得不稳重”,默默把报名表塞进抽屉;
展开剩余72%高中时被同桌冷暴力,明明难受得失眠,却怕 “告诉家长他们会担心”,每天强装没事人。
这些被压抑的情绪,不会凭空消失。它们像落在地毯上的火星,看似灭了,实则在纤维里慢慢阴燃,终有一天会烧出个大洞。
心理学里有个词叫 “情感容器”,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个容器,用来装自己的喜怒哀乐。孩子的容器本来就小,“乖” 的代价,往往是把自己的情绪倒出来,腾地方给别人的期待。
时间久了,他们会慢慢忘记 “自己的感受是什么”。就像我那位老同学的女儿,后来在咨询室里说:“我好像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别人觉得好,我就觉得好。”
如果家里有个 “过分乖” 的孩子,试试这几个办法,帮他把心里的容器腾空一点:
允许他 “不乖” 一次
同事儿子从小被夸 “懂事”,有次全家聚餐,长辈逗他 “把鸡腿让给弟弟好不好”,他捏着筷子没说话。同事突然说:“这是你自己夹到的,不想让就不让。”
孩子眼睛亮了一下,把鸡腿咬了一大口。后来同事说,那天晚上孩子偷偷问她:“妈妈,我刚才是不是很没礼貌?” 她说:“比起礼貌,妈妈更想知道你想不想要。”
偶尔的 “不乖”,是在练习 “我的感受很重要”。
帮他把 “不敢说” 的话说出来
侄女小时候总把 “我没事” 挂在嘴边。有次摔了一跤,膝盖破了皮,却摇头说 “不疼”。嫂子蹲下来问:“是不是怕我说‘谁让你跑那么快’?” 侄女哇地哭了:“疼!特别疼!”
很多时候,孩子的 “乖” 是怕:怕说了真话会被骂,怕表达需求会被拒绝。我们要做的,是先拆掉他心里的 “怕”——
他说 “我不想去补习班”,别急着反驳 “这都是为你好”,先问 “是不是觉得太累了?”
他把玩具让给别人后噘着嘴,别说 “你真懂事”,试试说 “其实你也想玩对不对?”
让他看见 “你的不完美”
朋友总在孩子面前扮演 “超人妈妈”,直到有次加班晚归,累得在玄关哭了。孩子怯怯地递来纸巾,她突然说:“妈妈今天好累,有点撑不住了。”
从那以后,孩子偶尔会说 “妈妈,我今天不想写作业,想偷懒”。朋友说,比起以前那个永远 “没问题” 的孩子,她更喜欢现在这个会说 “我不行” 的小家伙。
孩子是通过观察大人来学习 “如何做自己” 的。当我们敢说 “我做不到”“我不开心”,他们才会明白:原来不用时刻紧绷,不用事事完美,也值得被爱。
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段话:“真正的成长,是从‘我应该怎样’,活到‘我本来怎样’。”
那些小时候没机会 “不乖” 的孩子,长大后总要花很多力气,重新学做自己。
不如从现在开始,告诉他们:
你可以哭,可以闹,可以说 “我不要”“我不想”。
你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,你本来的样子,就很好。
#青少年心理 #亲子关系 #孩子成长 #情绪健康 #家庭教育 #心理疗愈 #自我成长股票融资年利率
发布于:江苏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安全配资门户_线上配资平台_股票杠杆配资观点